雖然Michael Porter競爭優勢策略距今已有三十年了~
但還是可以加減來看一下事情啦~~
最近有個很熱的話題就是到底暴利不暴利
大家七嘴八舌的想要以偏蓋全
還是回到最基本的經濟學模型--供給需求模型~
配合競爭優勢策略的情節來演化, 再來看賺不賺吧~
也不用特定什麼產業啦~以整個市場來看~
平淡無奇時應該長這樣
如果不小心來個熱潮, 需求大增, 結果就變
這時候一堆業者莫名的一直賺錢, 成交價也水漲船高, 如果庫存不多的話, 產量還滯留在不遠處
就會有缺貨的現象, 這樣也吸引更多的業者投入銷貨成本微幅增加, 生產也因為產生經濟規模而單位成本下降
如果資訊透明,業者無法做出差異化, 則會有微幅降價的現象, 但利潤還是增加中~
如果這個產業的進入門檻很低的話, 這樣的現象最後會吸引過多的業者投入, 而一時性的需求熱潮也過去, 導致銷貨成本大量增加而居高不下, 市場價格又因為熱潮過去而降低, 自然業者錢就不好賺
再來就是看退出門檻的高低了, 如果這個離開這個產業也不會有什麼好日子, 可能就會繼續在這個產業撐, 供給這條線要回頭就需要比較久的時間了
在這一串的過程中, 物料與生產成本可以看成是製造商, 銷貨成本可看成是通路
這裡不討論因為熱潮來臨時, 產業鏈內部的關係
製造商在熱潮來臨時, 如果沒有增加大量的固定成本(如買新設備, 蓋新廠房等), 只增加變動成本的話(多請作業員, 加班等)
因為量造成的經濟規模, 造成單位成本的下降, 再加上量的增加, 利潤總額會增加很多
在通路商, 一開始熱潮來臨時, 如果不缺貨的話, 也不用花錢做什麼宣傳或形象, 自然財源滾滾來~
但當同業一多之後, 不但總通路的人事成本高, 通路間為了競爭還要花錢廣告或是美化環境等~
然後對消費者而言呢???
也許消費者心中業者的利潤=成交價-物料與生產成本
消費者認為銷貨成本被通路給賺走了~
但是通路會覺得那些錢都花出去了~
留言列表